很多消费者由于日常工作压力大,经常熬夜,饮食不健康,缺少锻炼等等因素,导致身体患有一些毛病,比如甲状腺结节、乳腺结节、囊肿、大小三阳、脂肪肝、三高等等,那么身患这些毛病,还能买保险吗?如果可以,能够按标准体承保吗?
●医院诊断与保险不一样
●这些毛病保险公司怎么承保?
●不能按标准体承保,怎么办?
●最后的唠叨
很多情况下,医生说没事,保险公司也会说没事。但是一些毛病,明明医生说没啥问题,到了保险公司,核保师说不行,难道核保师比医生还专业吗?
1、两者对于健康诊断不同
举一些常见栗子:
肥胖,这是最常见的,在医生眼里根本没啥,最多锻炼一下,注意饮食,根本不算毛病;
到了保险公司,体格指数BMI≥28,则有发展成为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疾病风险,需要核保。
脖子上甲状腺结节,也很常见,医生用手摸一下,很小哦,留意一下,没啥问题,回家。
到了保险公司,有恶化为甲状腺癌的风险,需要核保。
隔壁老张早期胃癌治疗后,已经5年了仍然生存,医生认为老张已经治愈了,处于健康状态。
到了保险公司,老张尽管目前治愈了,但是复发风险很高,拒保。
很明显,医生更加注重当前个体的身体状态是否健康。
而保险则不同,保险医学更加关注潜在疾病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发展走向,未来病变的可能性。
2、两者立场不一样
医生立足当下,只要当前健康就可以,至于日后发展,那看日后诊断,比如肥胖,没问题哦,加强锻炼就可以。就算未来恶化了,随时治疗就可以,医生及医院不用承担风险,很淡定。
消费者一旦买定保险,未来几十年的风险就转移给了保险公司。因此保险公司倾向于立足未来,更加关注疾病长期发展及对未来理赔的影响。比如肥胖症,一旦并发糖尿病,需要一辈子治疗,保险公司需要付出巨额理赔金,并承担很大风险。
难怪保险公司会如此紧张、如此慎重!
消费者不应该因此责怪保险公司,正因为保险公司这种严谨态度,才能把不应该承保的案例剔除出去,从而不断降低保险费用。说白了,也是为全体投保人把关。
身体常见的小毛病很多,我把它罗列出来,制作成下表,一共有9个系列39种疾病,以及常见的核保结果。
需要强调一下,这些核保结果仅供参考。具体的核保,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不一样,以具体产品核保结果为准。
出现上面这4种情况,消费者不用慌,让我来教教你怎么处理。
1、加费承保要不要买?
加费承保,又叫做次标准体承保,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承保结果,多花一些钱,但是保障一样。
这种情况我劝消费者马上答应、毫不犹豫的答应,毕竟疾病的变化有时很难把控,过了今天,明天会怎么变化,很难说。
比如乙肝,大三阳,肝功正常,医疗险、重疾险、寿险如果加钱就可按标准体承保,这是巴不得的事情。要知道大三阳分分钟会产生并发症,有恶化成癌症可能。
2、除外承保要不要买?
除外承保就是剔除某些风险较高疾病,但是其他疾病保障不变。除外承保保费跟正常承保一样,只是保障范围缩小了
比如最常见的甲状腺结节,如果除外承保,就是甲状腺癌不保。
这种情况建议多看看其他同类产品,有一些产品核保宽松一些,如果可以不用除外承保当然最好。
也可以积极治疗,过一段时间重新核保。
实在不行的话,也只能除外承保了。虽然有个别疾病不能获得保障,但是余下疾病照常能够获得保障,这比全部疾病都不能获得保障要好得多。
3、延期承保,怎么办?
延期承保不是拒保,保险公司先不承保,观察一段时间再做决定。
有一些疾病短期不明朗或者刚刚做完手术,需要观察一段时间,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延期承保。
保险公司既然这么决定了,也只能顺其自然,在这段时间好好调养身体,希望尽快治愈疾病,以健康体获得保障。
4、拒保怎么办?
万一被拒保了,也不用感到沮丧,总是有办法。
(1)更换产品。
有一些产品核保比较宽松。
举个栗子,一般重疾险健康告知比较严格,但是达尔文超越者易核版对于三高、糖尿病、甲亢、肝功能异常可能加费承保。
(2)更换核保方式
线上智能核保被拒保的话,可以尝试线下人工核保。人工核保难以保证准标准化,有可能不会被拒保。
(3)更换险种
一般健康告知医疗险最严格,重疾险次之,癌症医疗险最宽松。可以把癌症医疗险作为保底险种。
如果医疗险、重疾险都被拒保,可以退而求其次购买癌症医疗险。
(4)积极治疗,等待疾病治愈后再申购保险
上述4种办法都不行,就只能面对了,人生无常,这点挫折不算啥。
消费者到医院看病,医生说没事啦,到了保险公司,分分钟有事,这是消费者需要了解的。
还是那句话,买保险要趁早,在身体健康时及时下手,永远没错。
一旦患有某些毛病,也不用慌,按本文罗列的措施进行处理就可以。消费者也可以添加我们平台公众号“卡萌98”,在公众号输入问题,我们会及时做出回复哈哈。
最后祝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,愿天下家庭不因病崩溃!
保险公司为什么要设置等待期?等待期内出险一定不理赔吗?
身患小毛病,可按标准体承保吗?最新核保手册来了
延迟退休来了,你的养老金代替率有多少?要靠什么养老?
新年第一桶金,给家人添一份“金满意足”
重疾险为啥纠纷那么多?只因为这些小心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