癌症一度在国人眼中等于绝症,得了癌症意味着死亡。
不过随着最近20年医疗科技的迅猛发展,癌症已经没有那么可怕。
来自《国民防范重大疾病健康教育读本》的数据显示:
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,女性超过70%,男性超过40%,合计接近60%。
其中甲状腺癌5年累计生存率接近100%。
膀胱癌、肾癌、乳腺癌、部分生殖系统癌症生存率在70%以上。
生存率比较低的主要为胰腺癌、肝癌、肺癌,不足30%。
世卫组织公布,癌症其实是一种慢性病。
所以大可不必闻癌色变。
癌症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,靶向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,它对于癌症有很好的疗效。
世界上最早的靶向药利妥昔单抗,1995年在美国上市。
10年后的2015年,吉非替尼进入国内,它是国内最早的靶向药。
所以靶向药在国内的发展也只不过16年时间。
时至今日NMPA已经批准超过130种靶向药在国内上市,其中至少77种已经进入医保。
* 目前有哪些靶向药进入医保目录?
* 靶向药进入医保后为何还是买不到?
* 癌症患者如何突破靶向药困局?
一、目前有哪些靶向药进入医保目录?
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的资料,目前纳入医保的靶向药至少77种,如下表,覆盖绝大部分的高发恶性肿瘤,比如肺癌、甲状腺癌、肝癌、乳腺癌,等等。
需要注意的是,靶向药进入医保,不等于它永远拥有“医保”身份。
比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拉帕替尼(泰立沙),2018年已经进入医保,2021年被移出医保。
还有一种情况,有一些靶向药虽然没有进入国家医保库,但是可能会进入省(直辖市)层面的医保库。
比如用于治疗肺癌、胃癌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欧狄沃(纳武利尤单抗,虽然没有进入国家医保,但却是上海医保药品,只要满足条件,可以用上海医保报销。
再比如,抗癌神药利卡汀(碘1311美妥昔单抗)也没有进入国家医保,但却纳入云南省医保。
靶向药纳入医保后基本都是乙类药,药价大幅减低,自付后老百姓只需要承担20%~30%的费用。
举个栗子。
治疗丙型肝炎的吉三代丙通沙进入医保后,价格从23000元降为4368元,自付10%、报销70%的话自己只要承担1616元,一个疗程3盒要4850元。
如果没有医保,一个疗程近7万元!
还有很多消费者对靶向药的名称很懵圈,这不奇怪。
本篇顺带科普一下。
靶向药有三个名称:
通用名称:NMPA核定的名称,与国际名称一致,通常使用世卫组织推荐的名称,成份相同的药品只有一个通用名称。
商品名称:药厂自己确定的名称,可以申请商标、专利。
化学名称:根据化学成分确定的名称。
举个栗子:
下图中,1为通用名称注射用曲妥珠单抗,2为商品名赫赛汀,化学名称为曲妥珠单抗。
二、靶向药进入医保后为何还是买不到?
随意百度一下“医院的靶向药为何买不了”,可以得到这些信息:
···
这样的信息有几百万条。
为什么国家很努力将靶向药纳入医保,在医院却买不到呢?
国家前期的工作白做了?
笔者搜索一下网络资料,原因很多,最主要有这几条,跟国家的医药卫生制度有关。
1、医保控费
医院并不能随心所欲使用“医保”,每家医院都有一个政府核定的“医保额度”。
医院只能在这个预算下使用医保资金,如果超额了,自己给钱。
举个栗子。
小张到医院看病一共用了1万元,出院结算时,医保报销了8000元。
这8000元哪里来呢?其实是医院垫付了。
到了下季度初,医院再与当地的医疗保障局进行结算,将8000元拿回来。
但是如果医保局查账发现,该医院当年度的3000万元“医保额度”已经用完,这8000元医保局不给,医院自己补上窟窿。
医院肯定不干,医生得吃饭,医院正常运转也要钱。
靶向药比较贵,降价后往往也要好几百元,会挤占医保资金,而且靶向药保管成本不低,这些无形成本要医院自己扛。
所以尽管靶向药进入社保,医院并不落力进药。
到了年底,如果“医保额度”已经用完,哪怕医院有药,恐怕也不会将药开给患者,而是让患者到外面药店购买。
2、药占比
所谓“药占比”,就是患者在医院结算时,药品费用占整个费用的百分比。
药占比=药品费用 / (药品费用+耗材费用+检测费用+其它费用)
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医改指导意见,药占比不得高于30%。
这个指标进一步限制了医院、医生开药意愿。
3、不是所有癌症都可以使用靶向药
某些情况下,患者在医院开不到靶向药不是医院的问题,不要一味归罪于医院。
使用靶向药之前先做基因检测,找到“靶点”。
如果没有“靶点”,不适宜使用靶向药;或者虽然有“靶点”,但是没有与之对应的靶向药也是徒然。
另外靶向药即使纳入医保,往往使用范围有所限制。
比如治疗乳腺癌的“曲妥珠单抗”,虽然是医保药,但只有下面2种情况医生才能用药:
* 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;
* 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辅助及新辅助治疗,支付不超过12个月;
不符合上述条件,或者是其它类型的乳腺癌,比如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,医生不能开药。
患者碰到“医院买不到靶向药”的情况,先好好跟医生沟通吧。可能自己缺乏专业知识,也可能不了解实际情况。
三、癌症患者如何突破靶向药困局?
既然靶向药在医院买不到已成为事实,抱怨也没有用。
让萌姐为你想想办法,人总不能被困难吓倒不是。
1、百万医疗险
大部分百万医疗险带有“恶性肿瘤院外特药”:
如果在医院买不到靶向药,可以走院外药店渠道购买,并通过医疗险报销。
有的还包含送药上门,方便患者快速获得药品,不耽误疾病治疗。
而且有一些百万医疗险本身自带质子重离子治疗,这是治疗癌症的尖端放疗技术,国际公认,按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定价,它价值28.5万。
百万医疗险贵吗?100多元起步,超值!
老百姓完全买得起。
2、重疾险
一旦患有合同约定恶性肿瘤,保险公司会赔付一笔保险金。
这笔钱直接打进患者账户,不需要发票,由消费者自由支配。
消费者拿到钱后,想怎么买药就怎么买。
有一些头部重疾险,还白送“高额额外赔付”。
举个栗子。
焕新版重疾险,患者如果60岁前出险,额外赔付80%基本保险,买50万赔90万。
足足多了40万元,什么靶向药买不了呀。
这也太划算了。
正是因为有了靶向药,一些癌症患者日常按医嘱正常服药之余,班照上,舞照跳,跟高血压、糖尿病这些慢性病患者没啥区别。
但是靶向药不是万能药。
还有很多癌症没有适用的靶向药,而且靶向药有耐药性。
消费者还是要立足于加强锻炼,养成良好生活习惯。
我们也祈望科学家借助于mRNA技术,早日“发明”癌症疫苗。
夏日悠悠,欢迎加群咨询。

【特别声明】凡注明"卡萌保险",'卡萌保险原创'来源的作品,任何媒体及个人全部或部分转载,请注明出处(卡萌保险www.kameng98.com)。非"卡萌"来源文章,卡萌仅提供消息发布平台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